咏怀原文及翻译

《咏怀》是三国时期魏国诗人阮籍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表达了作者内心的复杂情感和对人生无常的感慨。以下为原文及其翻译:

原文:

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

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

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

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

翻译:

深夜难以入眠,起身坐下来弹奏琴弦。

薄薄的帷帐映照着明亮的月亮,清凉的风轻拂我的衣襟。

远处的孤雁哀号,飞翔的鸟儿在北林鸣叫。

我在这天地间徘徊,不知能见到什么,独自忧愁悲伤。

文章:

阮籍的《咏怀》通过描写夜晚的寂静与孤独,抒发了诗人内心深处的复杂情感。诗中,“夜中不能寐”点明了时间,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焦虑不安。“起坐弹鸣琴”则表现了诗人试图用音乐来排遣心中烦闷的努力。然而,即使在弹琴的过程中,诗人依旧无法摆脱孤独与忧愁。

“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这两句描绘出一幅静谧而略带凄凉的画面。月光透过薄纱洒下,清风拂过衣衫,更增添了环境的冷清氛围,映衬出诗人内心的孤寂。

接下来,“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通过自然界中的声音,进一步渲染了孤独的气氛。孤雁的悲鸣似乎在诉说着它的漂泊无依,而鸟儿的啼叫则像是在呼唤同伴,却无人回应。这种情景让诗人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人世间的冷漠与无奈。

最后,“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诗人徘徊于天地之间,却找不到可以倾诉的对象,只能独自承受内心的痛苦。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象的细腻刻画,展现了诗人对人生无常的深刻感悟,以及面对命运时的无助与悲哀。

这首诗语言简洁凝练,意境深远,既反映了阮籍个人的情感世界,又具有普遍的人性意义,让人不禁联想到自己在生活中所经历的各种困境与挑战。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与本网站立场无关。财经信息仅供读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