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方山子传翻译】一、
《方山子传》是北宋文学家苏轼为友人陈慥所写的一篇人物传记。文章通过描写方山子的生平经历和性格特点,展现了他从豪侠到隐士的转变过程,同时也寄托了作者对理想人格的追求与对现实社会的感慨。
全文语言简练,情感真挚,既有历史记载的客观性,又充满文学色彩。通过对比方山子早年与晚年的不同生活状态,苏轼表达了对人生志趣、道德修养以及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
二、原文与翻译对照表
| 原文 | 翻译 |
| 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 | 方山子是光州、黄州一带的隐士。年轻时仰慕朱家、郭解那样的人,乡里的侠客都尊崇他。 |
| 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 | 等到长大后,他改变志向,专心读书,想借此在世上有所作为,但最终没有遇到机会。 |
| 独好道,弃其家,浪迹于四方,未尝一日不游。 | 他唯独喜欢道术,抛弃家庭,四处漂泊,不曾有一天闲着。 |
| 其妻曰:“君弃吾,而学道,何也?” | 他的妻子说:“你抛弃我,去学道,为什么?” |
| 曰:“吾恶此世之浊也,欲避之耳。” | 他说:“我厌恶这个世道的污浊,想避开罢了。” |
| 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 | 我被贬到黄州时,路过岐亭,恰好遇见了他。 |
| 问其名氏,曰:“吾姓陈,字公瑾,然世人多不知,惟吾故人杨君敬仲知之。” | 问他名字,他说:“我姓陈,字公瑾,但世人大多不知道,只有我的老朋友杨敬仲知道。” |
| 既而叹曰:“嘻!此吾之所见也。使吾得与之游,岂不乐哉!” | 不久感叹道:“啊!这就是我所见到的人。如果我能与他交往,难道不快乐吗!” |
三、内容说明
本文虽为一篇人物传记,但并非单纯叙述事实,而是通过对方山子一生经历的描绘,表达出苏轼对理想人格的向往与对现实社会的不满。文中“弃家学道”“浪迹四方”等描写,体现了方山子超脱世俗的精神境界,也反映了苏轼自身对仕途失意后的心理调适。
此外,文章语言简洁流畅,结构清晰,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思想深度,是研究苏轼思想与风格的重要文本之一。
如需进一步分析或扩展内容,可继续提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