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不平则鸣原文】“物不平则鸣”出自唐代文学家韩愈的《送孟东野序》。原文如下:
> “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草木之无声,风挠之鸣;水之无声,风荡之鸣。……人之于言也亦然,有不得已者而后言,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怀,凡出乎口而为声者,其皆有不平者乎!”
这段话的意思是:世间万物如果遇到不平之事,就会发出声音。比如草木没有声音,但被风吹动时会发出声响;水流本来无声,但被风吹拂也会产生响声。同样地,人也是如此,当内心有不平之事时,就会通过言语表达出来,唱歌有情思,哭泣有感慨,凡是从口中发出的声音,都是因为心中有所不平。
“物不平则鸣”是韩愈在《送孟东野序》中提出的一个重要观点,强调事物或人因受到不公或压迫而发出声音。这种声音不仅是外在的表达,更是内在情感和思想的反映。无论是自然界的草木、水流,还是人类社会中的个体,当遭遇不平之事时,都会以某种方式表达出来,从而形成一种“鸣”的现象。这一思想不仅体现了韩愈对社会现实的关注,也蕴含了他对人性与情感的深刻理解。
表格展示
项目 | 内容 |
出处 | 韩愈《送孟东野序》 |
原文 | 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草木之无声,风挠之鸣;水之无声,风荡之鸣。……人之于言也亦然,有不得已者而后言,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怀,凡出乎口而为声者,其皆有不平者乎! |
含义 | 万物因不平而发声,人因不平而表达 |
比喻对象 | 草木、水、人 |
表达方式 | 歌、哭、言语等 |
核心思想 | 不平则鸣,情感与思想的外化 |
现实意义 | 反映社会不公,鼓励表达与抗争 |
通过以上总结与表格,我们可以更清晰地理解“物不平则鸣”这一经典语句的内涵及其在文学与现实中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