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辄得咎什么意思】“动辄得咎”是一个汉语成语,常用于描述一个人稍有行动就容易招致责难或处罚的情况。这个成语出自《左传·宣公二年》:“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今君之言,动辄得咎。”意思是说,如果一个人做事稍有不当,就会被指责或惩罚。
一、成语解析
项目 | 内容 |
成语 | 动辄得咎 |
拼音 | dòng zhé dé jiù |
出处 | 《左传·宣公二年》 |
释义 | 一有行动就容易犯错或受到责备 |
用法 | 多用于批评或形容一种过于严厉的环境 |
近义词 | 动则得咎、屡试屡败、处处受挫 |
反义词 | 从容不迫、游刃有余、一帆风顺 |
二、使用场景举例
1. 职场中:一个员工在工作中稍有失误,就会被上司责备,这就是“动辄得咎”的表现。
2. 家庭关系中:父母对孩子要求极高,孩子即使做了一件小事,也可能被批评,这也是“动辄得咎”的体现。
3. 社会现象中:某些制度下,民众稍有言论或行为,就可能被认定为违规,这也是一种“动辄得咎”的情况。
三、使用建议
- 在写作或口语中使用“动辄得咎”,要根据上下文判断是否合适。
- 如果用于批评某种不合理的行为或制度,可以增强表达的力度。
- 避免过度使用,以免显得语气过于尖锐或情绪化。
四、总结
“动辄得咎”是一个带有批评意味的成语,强调的是在某种环境下,稍有动作就容易受到责难。它既可以用来描述个人处境,也可以用来反映社会现象。理解其含义和用法,有助于我们在交流中更准确地表达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