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暮之年什么意思】“垂暮之年”是一个汉语成语,常用于描述人到了晚年,接近生命终点的阶段。这个词语带有较强的文学色彩和情感意味,通常用来表达对年老体衰、时光流逝的感慨。
一、
“垂暮之年”字面意思是“接近黄昏的年纪”,比喻人到了老年时期,身体逐渐衰弱,行动不便,精力不济。它不仅指年龄上的大,也包含对人生最后阶段的一种感慨与反思。
这一词语多用于文学作品或正式场合中,用来表达对长者或自己年迈的感叹,带有一定的悲凉和哲理意味。在日常生活中使用较少,但在写作中能增添文采和深度。
二、表格形式解析
词语 | 垂暮之年 |
拼音 | chuí mù zhī nián |
含义 | 形容人到了晚年,接近生命的终点 |
出处 | 《诗经·小雅·小明》:“靡瞻匪父,靡依匪母。”后引申为形容年老 |
用法 | 多用于书面语或文学作品中,表示对年老的感慨 |
情感色彩 | 带有伤感、悲凉、哲理意味 |
近义词 | 老迈、年迈、暮年、迟暮 |
反义词 | 青春、少年、壮年、朝气蓬勃 |
示例 | “他虽已垂暮之年,但仍坚持读书写字。” |
三、延伸理解
“垂暮之年”不仅是对年龄的描述,更是一种人生阶段的象征。它让人联想到时间的流逝、生命的有限,以及对过往岁月的回顾与思考。在许多诗词、文章中,“垂暮之年”常常与“夕阳西下”“白发苍苍”等意象结合,形成一种深沉的情感表达。
在现代社会中,虽然人们普遍重视健康与长寿,但“垂暮之年”依然具有其独特的文化价值和情感意义,提醒人们珍惜当下,善待人生。
如需进一步了解相关成语或拓展阅读,可参考古文经典或现代文学作品中的使用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