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里山河一词出自于哪里表里山河一词出处】“表里山河”是一个常用于形容地理环境险要、山川壮丽的成语。它不仅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还广泛应用于文学、历史和地理等领域。下面将从出处、含义、用法等方面进行总结,并以表格形式展示。
一、
“表里山河”最早见于古代典籍《左传》,原意是指山河环绕、内外有屏障,用来形容地势险要、易守难攻的地方。后世多用于描写地形地貌或比喻国家、地区的战略位置重要。
在现代语境中,“表里山河”常被用来赞美自然风光的壮丽,也用于强调地理优势的重要性。例如山西因“表里山河”的地理特点,被称为“晋”,并成为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
该成语虽不常见于日常口语,但在正式文章、历史文献或地理分析中仍有一定使用价值。
二、表格展示
项目 | 内容 |
成语名称 | 表里山河 |
出处 | 《左传》(春秋时期) |
原文出处 | 《左传·僖公二十八年》:“晋侯围曹,曹共公不礼于晋,故晋人围之。……晋侯梦与楚子搏,楚子曰:‘吾以君为天子,而以臣为诸侯,是无礼也。’于是晋侯怒,遂围曹。……” (注:具体原文中并未直接出现“表里山河”,但其含义可追溯至《左传》对地理形势的描述。) |
含义 | 指山河环绕、地势险要,形容地理环境优越、易守难攻。 |
用法 | 多用于书面语、文学作品或地理描述中,表示地形险要或风景壮丽。 |
现代应用 | 常用于描述山西等地形特点,也用于强调战略位置的重要性。 |
文化意义 | 体现了中国古代对地理环境的重视,反映了“天人合一”的思想。 |
三、结语
“表里山河”作为一句富有历史感和文化内涵的成语,不仅承载着古人对地理环境的认知,也反映出中国传统文化中对自然与人文关系的深刻理解。了解其出处与用法,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汉语成语的文化底蕴。
如需进一步探讨该成语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演变或在文学作品中的运用,欢迎继续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