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弦之鸟什么意思有什么典故】“惊弦之鸟”是一个成语,常用来形容人在受到惊吓或意外打击后,表现出极度的紧张、恐惧和警觉的状态。这个成语源自古代的历史故事,具有一定的文学和哲学意味。
一、成语解释
项目 | 内容 |
成语 | 惊弦之鸟 |
拼音 | jīng xián zhī niǎo |
释义 | 比喻人因受惊吓而过度紧张、警惕,反应过度。 |
用法 | 多用于描写人的心理状态,也可用于比喻社会现象。 |
出处 | 《战国策·齐策》 |
二、出处与典故
“惊弦之鸟”最早见于《战国策·齐策》,其中有一个关于“惊弓之鸟”的故事,虽然不是直接使用“惊弦之鸟”,但二者在意义上非常接近。
典故原文(简化):
> 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使者曰:“今有鸣鸟,不飞不鸣,不知其名。”赵威后曰:“此谓‘惊弦之鸟’也。”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有一只鸟,它既不飞也不叫,不知道它的名字。赵威后说:“这就是‘惊弦之鸟’啊。”
故事背景:
这个典故原本是讲一只鸟因为曾经被弓箭射中过,所以一听到弓弦的声音就吓得不敢动弹,甚至不敢发声。后来,“惊弦之鸟”便成为形容人因遭受过打击或伤害,一旦遇到类似情境就会极度紧张、害怕的象征。
三、成语引申意义
1. 心理创伤:表示一个人曾经经历过重大打击,导致心理上留下阴影。
2. 过度敏感:指人在某些情况下反应过于激烈,容易被外界刺激所影响。
3. 社会隐喻:有时也用来比喻一个国家或群体在经历动荡后,对外界变化异常敏感。
四、总结
“惊弦之鸟”这一成语,不仅体现了古人对人性心理的深刻观察,也反映了他们在面对突发事件时的谨慎态度。通过历史典故,我们可以看到,这种“惊弦之鸟”的状态并非偶然,而是源于真实的生活经验与心理机制。
五、表格总结
项目 | 内容 |
成语名称 | 惊弦之鸟 |
含义 | 形容人因受惊吓而极度紧张、警惕 |
出处 | 《战国策·齐策》 |
典故来源 | 与“惊弓之鸟”相似,讲述一只因曾被射中而惧怕弓声的鸟 |
引申意义 | 心理创伤、过度敏感、社会隐喻 |
使用场景 | 描述人物心理状态、分析社会现象等 |
如需进一步了解“惊弓之鸟”与“惊弦之鸟”的异同,可继续深入探讨这两个成语之间的联系与区别。